第1203章:巴拉顿湖-《明末黑太子》


    第(1/3)页

    侯赛因在布达佩斯留有九千守军,多瑙河西岸的布达城堡有六千,东岸的佩斯城堡有三千。

    如果不主动出战或者投降的话,那么敌军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攻占已经要塞化的目标的。

    布达城堡建在地势较高的岩石上,具有地形优势,属于典型的易守难攻之地。

    佩斯城堡是后来修建的,位于对岸的平原上,主要作用是桥头堡。

    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侯赛因允许守将丢失佩斯城堡。

    但如果坚固的布达城堡在短时间内也丢了,那守将的人头就要落地了……

    用得到告急信到回师布达佩斯,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理论上是完全来得及救援的。

    实际情况也是这样,侯赛因已经得到了侦察兵的报告,布达佩斯尚在己方手中。

    那就意味着这是典型的围城打援了,而双方的身份刚好与去年的克拉科夫之役相反。

    己方变成了解围的一方,而利奥波德一世所指挥的反奥联军变成了以逸待劳的猎人。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先是给守军发出了劝降信,在对方拒绝之后,便仿照对方在克拉科夫的所作所为,也环城挖设了壕沟。

    深度足以容纳士兵在里面躲避并开火,如此一来,自己也能用对方的战术来给侯赛因上一课了……

    侯赛因很清楚利奥波德的用意和目的,由于布达佩斯城内的粮草与弹药都很充足,自己也就没必要急于给该城解围了。

    你愿意围,那你就先围着好了!

    毫无疑问,布达佩斯是战略重镇,不容有失。

    但并不意味着对方只要围困该城,自己就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给该城解围。

    如果损失二十万人,给布达佩斯解围,那又有什么用呢?

    在看过明帝国的诸多经典战例之后,侯赛因愈发认为保存机动部队的价值远高于战略要地。

    只要自己保存好手里的这支二十多万的大军,那不是想打哪里都可以么?

    反过来,麾下只有几万人的话,那真是走到哪里都可能挨打了……

    据说为了报仇雪恨,这次利奥波德带来了七十万大军。

    对于这个数额,侯赛因在亲眼看过对方的营盘之后,只能说不少于五六十万。

    可两个数次都远远超过了自己麾下的兵力,对方占据绝对的兵力优势。

    己方唯二的优势便是坦克与飞艇,其余都只能算是只能自保,进取不足。

    见到对方也挖了战壕,还打算让自己尝到堑壕战的苦头,侯赛因不禁意味深长地笑了……

    尽管利奥波德的人马众多,但想围困布达佩斯,尤其是这座横跨多瑙河,那就必须将包围圈扩大,投入更多的兵力。

    所以根本无法切断侯赛因所部与巴尔干基地之间的联系,补给线无非是向东绕行到草原而已,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到大军的吃喝。

    这里距离维也纳并不算远,更何况对方还控制着多瑙河的上游,水陆并进的话,补给起来并不困难。

    侯赛因回师之后,便大幅度缩短了所需的补给距离。

    在不主动给布达佩斯守军解围的情况下,这就逐渐变成了一场拉锯战。

    见到对方没上钩,利奥波德也并不着急主动进攻,那就等于放弃了战壕和布达佩斯。

    在对方拥有坦克与飞艇的情况下,即使己部拥有兵力优势,野战也未见得能够战而胜之。

    克拉科夫之役的失败,反而让利奥波德冷静下来,也清楚了奥军已经今非昔比。

    如果自己再次无法取胜,那便会极大程度上打击盟友的信心了,自己在中欧地区的威信也会骤降。

    对方刻意不打过来,便应该是忌惮堑壕的可怕之处,说明这种挖壕沟的战术的确有可取之处。

    利奥波德手里还有两张牌可打,一张牌是新任波立国王索别斯基已经承诺,波军将于十天内抵达战场。

    为了感谢上次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出兵救援,索别斯基答应此次至少出兵十万,力争一举消灭敌军,收复布达佩斯及其周边地区。

    双方加起来的总兵力便高达六十万,已经对奥军形成了绝对的兵力优势。

    另外一张牌,则是巴伐利亚与汉诺威也答应各自出兵五万,但必须在完成春耕之后。

    也就是说,布达佩斯的战事拖得越久,利奥波德手里的兵力也就越多,极有可能真的达到对外界吹嘘的七十万之巨!

    要不是俄国已经被打得焦头烂额,阿列克谢也能出兵至少五万,这样便可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反奥联盟了。

    将半个欧洲的力量联合起来,奥斯曼是绝对无法战胜的。

    最终的结果只能损兵折将,灰溜溜地撤出中欧,甚至放弃整个巴尔干地区。

    包围圈附近的战壕与营盘没有发现波军旗帜,侯赛因便明白索别斯基的人马还没到。

    自己一旦在此时动手,届时波军突然出现在战场上,便极有可能成为改变战局的一股力量了。

    不过侯赛因仍然不打算动手,新一批的补给很快就能到。

    包括三十六门重炮、二百辆蒸汽坦克,以及不少于两万重骑兵。

    对侯赛因来说,这批补对未来与敌军的决战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能多出一百辆,甚至五十辆坦克,就能让战局向己方倾斜……

    所有蒸汽坦克都不是奥斯曼生产的,全都是进口货,而且大部分还是二手货。

    即使这样,苏丹易卜拉欣一世也愿意全部吃下,因为是易货贸易,完全不用花一枚银币。

    明帝国愿意以每桶五银币的到岸价,每年从奥斯曼帝国采购不少于一百万桶成品油。

    科威特油田的埋藏深度非常潜,很多还是自喷井,开采难度几乎为零。

    易卜拉欣一世此前从未想过这种黑色液体能够为自己赚钱,埋在地下几乎一钱不值。

    但在明帝国帮助自己开采并炼化之后,石油也成品油就等于是一桶桶银币了。

    不但可以向法国、荷兰、瑞典、威尼斯、罗马等国成船的出口,还能从明帝国手里换取海量的各种新奇商品。

    石油对易卜拉欣一世来说,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帝国的价值堪比以自己名字命令的运河。

    昊菁皇帝愿意从奥斯曼进口成品油,原因很简单,从陕茜油田的进货,然后炼化之后,其成本已经攀升到了将近十银币每桶。

    为了保护油田的就业,朝廷才不得已每年采购二十万桶,否则还不如全额从奥斯曼进口成品油。

    现在奥斯曼出产的成品油几乎成为了其最具优势的拳头产品,不但品质好,而且价格低,在市场上非常具有竞争力。

    缺点也不是没有,就是由于价格低,所以比丝绸、瓷器、茶叶以及新奇商品的纯利润要低得多。

    但由于是可以工业化生产的大宗商品,完全能够实现量大管饱,每个批次从科威特港口启航的船队都是以数十艘来计算的。

    用成品油换取豪奢商品,自然是易卜拉欣一世非常喜欢做的事情,宫殿里到处都是明帝国的商品,甚至包括电话、冰箱、坐便器……

    但在享乐之余,易卜拉欣一世也没忘了采购能够保卫帝国和自己的武器装备。

    每年至少从明帝国进口二十门重炮、五百辆蒸汽坦克、一万支左轮步枪等先进武器。

    尤其是奥斯曼驻大明大使听说明军开始大规模淘汰初代蒸汽坦克之后,便立刻活动起来。

    通过与昊菁皇帝以及军机大臣们的沟通,签订了采购了至少一千辆二手蒸汽坦克的合同,并保留以相同价格采购相同数量的追加订货权。

    当年为了保护己方步兵,同时反击东虏骑兵,昊菁皇帝下令制造的初代蒸汽坦克不少于五千辆。

    如今没有天灾影响,朝廷岁入逐渐攀升,除了给海军采购铁甲舰之外,便开始给陆军换装第二代蒸汽坦克。

    除暂时无法收回的边远地区之外,所有初代蒸汽坦克都将被回收,经过全面检查车况之后,再决定是拆解还是转卖。

    在大使的努力下,奥斯曼帝国拿到了可供出口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余下两千多辆,将会卖给北美的张天宝、缅王朱慈焕。

    车体强度不能适应打仗所需的,则可低价出售给鲜卑利亚的农户,当拖拉机用……

    昊菁皇帝根本就没把这批旧货当回事,但是下家就不这么想了。

    法国与荷兰都已经学会了制造蒸汽机,自然会组装蒸汽坦克。

    奥斯曼的技术就逊色不少了,也用成品油换购了相关技术,目前还在学习阶段。

    不过装备速度自然没有直接买成品更实惠,用成品油换成品坦克,在易卜拉欣一世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交易。

    对于这只老朋友想要购买最新的第二代蒸汽坦克的申请,昊菁皇帝也答应下来。

    因为大明的蒸汽机技术分为好几等,头等的自然用来装备铁甲舰。

    二等货则用于火车头,三等用来当作坦克动力,最差的自然给拖拉机用了……

    新坦克也接受易货方式,但比二手货贵十倍!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