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3章:巴拉顿湖-《明末黑太子》


    第(2/3)页

    贵有贵的道理,从火炮、发动机,到车体与轱辘,浑身上下没有一个是翻新货。

    易卜拉欣一世一口气订购了五千辆,不过每年的交付数量最多只有一百两辆而已。

    第二代蒸汽坦克首先会满足大明陆军的换装需要,然后第二个大客户是郑芝龙。

    郑军在非洲南部的扩张,也非常需要坦克。

    更何况郑芝龙根本不差钱,自然看不上二手货。

    从坦克到铁甲舰,全都要买全新的……

    按照目前的产能来计算,兵工厂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二十年之后。

    奥斯曼大使为了讨好易卜拉欣一世,选择了最为顶配的款型。

    所谓顶配版坦克,就是发动机用功率最大的,装甲用质量最好的。

    不但装备了坦克炮,车顶大炮塔上还安装了一个球形小炮塔。

    小炮塔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机枪手!

    顶配版坦克上安装了一挺机枪,款式与大明陆军所装备的一模一样。

    二十连发,也是弹板方式供弹。

    每分钟理论射度达到一百二十发,卡弹另算……

    为了提高命中率,机枪上还安装了光学瞄准镜,可以让射手看清一百米外的目标。

    每个车组编有五人,一人驾驶,两人作为炮手,两人控制机枪。

    虽然单车价格高达三万银币,也是物超所值的。

    因为昊菁皇帝还下令每车附赠了两把左轮步枪和三把左轮短铳!

    你买的若是低配版的话,那得到的赠品就是五个抱枕了……

    在五月五日,侯赛因得到了二百五十辆蒸汽坦克,多出来的零头便是全新的第二代蒸汽坦克。

    车组已经接受过相关培训,具备直接参战的能力,只不过……

    由于缺乏可以称重的桥梁,奥军也没有用来运输坦克的大型船只。

    增援部队连坦克带骑兵,都被卡在了多瑙河西岸!

    在找不到浅滩的情况下,援军也就无法与侯赛因的主力汇合了。

    无法汇合倒是其次,重点在于甚至连战场都无法靠近。

    反奥联军包围的是西岸的布达城,奥斯曼援军绕过巴拉顿湖的话。

    那就等于直接撞上了对方的包围圈,还很可能被对方给吃掉。

    从维也纳到布达佩斯一线,已经遍布了对方的作战部队。

    无非是各地由于城镇规模大小,当地驻军多寡而已。

    侯赛因有心用这支部队作为诱饵,引对方上钩。

    但自己不能及时驰援,与其汇合的话,那鱼饵就真会被利奥波德给吃掉了。

    不过好在对方在东岸的佩斯城外围也部署了不少于二十万大军,这或许会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

    利奥波德此前在包围布达佩斯时,也考虑到了这个重要问题。

    由于目标实际上是两个城堡,分别位于东岸和西岸。

    所以联军只包围西岸的布达城堡的话,那就等于放任侯赛因的军队与佩斯城内的守军汇合了。

    于是将隶属于自己的二十万帝国部队部署在东岸,用来包围佩斯城。

    盟友部队跟余下的十五万在西岸,负责围困布达城。

    河上的桥梁都已经被己方掌握了,围绕桥梁还建立了多道壕沟,不怕被敌人迅速掌握。

    不过东岸部队的指挥官却是一位前法军将领弗雷德里希?绍姆贝格,看名字就很德意志。

    因为绍姆贝格的出生地在海德堡,其父是莱茵普法尔茨选侯腓特烈五世的廷官。

    绍姆贝格曾在荷兰军队里服役十余年,随后又参加了葡萄牙对西班牙的反击作战。

    由于自己属于胡歌诺团伙,又不愿意改变,绍姆贝格的元帅梦在法国戛然而止。

    带着一大伙人来到了勃兰登堡,由于其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立刻成为了勃兰登堡选帝侯的军队的总司令。

    利奥波德任命其指挥东岸部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绍姆贝格在法军服役期间,一直在名将蒂雷纳麾下效力,对明军以及法军的战术非常了解。

    不过坏消息是绍姆贝格是年前就任的,其部队还远未熟悉和掌握新式战术,他本人也只能尽力而为。

    此前挖掘战壕的策略就得到了绍姆贝格的大力支持,不论是法军还是明军,都经常使用这种办法来围城,非常管用。

    绍姆贝格还建议在必要时刻,用多瑙河的水来浸泡两个目标……

    但如果能直接消灭侯赛因的主力部队,那就不用多此一举了。

    在汉诺威与巴伐利亚的部队抵达战场后,绍姆贝格便把自己的部队也带到了东岸,这边又得到了索别斯基带来的十万翼骑兵的协助。

    这下联军的总兵力真的达到了七十万之巨,两边均有三十五万,这样的兵力部署显得非常合理,而且还能通过桥梁来互相支援。

    现在轮到侯赛因为难了,自己的部队等于被多瑙河给切成两半了,而敌军却能依托桥梁来随时汇合。

    除非等到冬季再动手,否则就要以少敌多,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与三四倍于己方的敌军来决一死战!

    这获胜几率就微乎其微了,就算能击退来犯之敌,恐怕也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惨胜了,以后就别想再北上占据克拉科夫了。

    侯赛因所能作的就是等待枯水期的到来,看看战区内的多瑙河的水深是否可以下降到让坦克直接渡河的地步。

    但是一连等了两个月,水深都没有达到预期,即使达到了河底的淤泥与鹅卵石也会让坦克陷入里面,动弹不得。

    解决方案有三个。

    要么趁着枯水期,修一座浮桥。

    要么将坦克先行拆解,然后运到对岸再装上。

    要么干脆用碎石铺满河底,然后用垫着枕木的铁板盖上。

    修浮桥的话,侯赛因找不到足够多的船,承重力也难以估量。

    拆坦克的话,坦克兵与维修技师只会拆初代版本,新版本拆了之后估计就装不上了。

    在水里铺路的难度并不亚于拆装坦克,想来想去,侯赛因也没有采纳任何一个方案。

    目前的最大问题在于,己部打不过对方的全部兵力。

    如果东岸只有这三四十万人的话,那自然是有的一打的。

    于是部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派出一支善于游泳的嫡系部队,直接炸掉桥梁!

    炸桥的难度并不在于本身,而是河面上遍布着负责巡逻的敌舰,己方士兵很容易被发现。

    而且只能从上游下水,利用水的流动性,才能节省体力,抵达目标附近。

    连接两城的有五座桥梁,侯赛因认为只要能够炸掉其中的三座,就可以达到大幅度延缓对方援兵过河的速度了。

    给炸药包防水也容易,先用多层防水皮布包裹起来,然后外面直接用高温沥青封死就行了。

    经过一番挑选,侯赛因组建了一支规模在五十人的突击队。

    每人携带一个十斤的炸药包,以游泳的方式靠近目标。

    包装好的炸药包提前进过泡水测试,完全没问题,等突击队员吃饱喝足,便可以采取行动了。

    即使这批人最后被抓,任务失败,对侯赛因来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在出发之前,侯赛因承诺,哪怕他们最终战死,其家眷也能得到其十年的薪水。

    该计划的成功概率其实并不大,侯赛因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根本没抱有多大希望。

    不过在六月十日夜晚,多瑙河上的两座桥梁在两声巨响之后,真的被炸塌了。

    由于对方一直没有异动,使得反奥的舰船上的水兵疏于防范,从而给了突击队下手的机会。

    但是等突击队抵达桥下之后,发现桥梁的结实程度比预期的似乎要高不少。

    与其没把握摧毁五个目标,不如集中所有炸药包,摧毁其中的两座。

    队员已经可以清楚地听到桥面上有敌人在交谈,不过并未洞悉他们的行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