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取消折色-《明末黑太子》


    第(2/3)页

    每年没有五百万两银子支应,北廷恐怕就扛不住这内忧外患的频繁打击。

    每年没有七八百万两银子的岁入,偏安南方的南廷便无力运作下去。

    “……”

    陈子龙等人也想表态,但皇帝没问他们,大臣们也无视其存在,处境颇为尴尬。

    “除此之外,朕还要宣布一件事,便是从今岁开始,南廷所辖八隅之地,农户缴税无须先行用粮食折色,可直接按征收价交粮。如若征粮价定位为一石一两,农户按此价足额交粮即可。”

    大力推行“折色”是张居正那时候的事情,现在已经不太适用了。

    原因就在于北方大旱,天灾频现,南方农户先把粮食折色,朝廷再用这些银子买粮……

    这不是脱裤放屁么???

    实际上,农户先得把粮食折成铜钱,再把铜钱折成银子,缴税交的是银子,而非铜钱。

    也就是农户先得被拔掉两层皮,才能完成朝廷下达的纳税任务。

    不论是乡绅还是县官,都可以从中受益,受的还不是一星半点。

    “太子说此策南廷可施行,而北廷则无须如此。谁能说说,太子对朕如此说,是何解啊?陈子龙!你可知晓?”

    崇祯当时时问过的,只不过被那逆子给噎得半晌无语。

    “……回陛下,或许是太子殿下以为南方农户交粮更多吧!”

    陈子龙也不好回答想不出来,只能临时丢出个答案来搪塞一下。

    “其他学生呢?谁能想出?”

    崇祯又询问了他人,想来是对陈子龙的回答不甚满意。

    “回陛下,学生以为太子殿下深知农户耕作不易,此举当是体恤农户!”

    彭宾正愁没找到给自己洗白的机会,这下急忙搭上话了。

    “学生以为北方大旱,自然无须如此!”

    陈名夏也见彭宾已经开始抢答了,自己也就不能熟视无睹了。

    “学生以为陈名夏所言有理!”

    徐孚远闻言倒是点头,认可这个解释,毕竟陈名夏在他们一行人里,算岁数最大的,阅历自然比较丰富。

    其他人也得顺势跟进,无需更多解释,就认准了陈名夏所言便可,贰臣归贰臣,这厮还是长脑子的。

    “太子对朕说,北方多地已然赤野千里,灾珉易子而食,焉有粮食用来折色?莫说折色,即便是免去农户一应税费,也不见得能有转机,只能大力推行以工代赈之策,方可转危为安!”

    不得不说,陈名夏一语中的,脑子倒是好使。

    可就是这种人,脑子太好使了就不愿意走正道了。

    通过这个问题,崇祯对彭宾与陈名夏的认识有了些许改变。

    或许这两个可能成为贰臣之人倒是无须被严惩,只要自己捏其把柄,便永远会被自己所用。

    崇祯在北都时也问过那逆子,报馆里皆为士子与书生,报纸又是他们所编撰,那逆子不会每时每刻都看管。

    可那些儒生又为何如此听话?

    崇祯是百思不得其解,否则之前也不会在廷议时,屡屡被下面的臣子给气得大发雷霆了……

    太子的回答很简单,就四个字——御用文人!

    但是要用好这个新名词,要有所准备才行,不然这些人也会变成脱缰的野马,根本控制不住。

    首先,在筛选时,就要选那些立场与见解跟自己差不多的,性情品德又靠得住的,这便是驸马巩永固的份内之事了。

    其次,要懂得这些人渴望得到甚子,你不给人家想要的,让人家满足你想要的,这可能么?

    这些人不是木头、石头,跟其他人一样,也希望名利双收,文章署名便可出名,月入不错便可丰衣足食。

    无需提供太高的待遇,只需比寻常士子好一些,每周可以下馆子打牙祭,这些人就对你百依百顺了。

    这是前面两道门槛,算是双保险,但这还不够,后面还要做好,方可高枕无忧。

    印刷厂是有厂卫监督的,报馆每天都会先把印好的样稿送到东宫,由太子来亲自审核。

    最后,如果真的出事了,需要按流程核查,要查明到底是无心行事,还是有意为之!

    崇祯看着彭宾与陈名夏,忽然觉得将此二人收为自己的御用文人似乎不错。

    将其安插到礼部去,就放在新组建的《大明日报》编撰组里当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