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九章 高俅-《宋煦》


    第(2/3)页

    不管是贫寒子弟,还是仕宦之家,哪怕是勋贵,他们的入仕之路基本上都倚靠科举,如果废除科举,等于断送了家族前程!

    谁人能忍!

    蔡京这道奏本,激起了大宋上下,‘新旧’两党,几乎是所有人的一致反对!

    到了傍晚,消息传的满天飞,谣言沸沸扬扬,不止是传言要废除科举,甚至于还谣传朝廷要禁绝士子及第、入仕!

    在这样的关头,真真假假,半真半假,几乎没人能冷静分辨,以国子监学生领头,外加各地应试的举子,足足上千人,在京城横冲直撞,舆论沸然,掀起了不知道多少事端。

    这些年轻人都是大宋未来的希望,人多势众之下,谁人敢轻举妄动?

    从开封府到六部三寺以及各部门,甚至于政事堂都不曾有动作,别说弹压了,连劝说都没有。

    到了傍晚,眼见朝廷没有一个说法,愤怒的士子将刑部团团包围,试图冲进去,刑部不止关了门,连四处围墙都有人专门盯守,如临大敌。

    而此刻的吏部,礼部也好不到哪去,这两部一个管帽子,一个管考试,士子们倒是没有在刑部那边激烈,却更愤慨的要求两位尚书出来解释个清楚。

    纵然两部都反对废除科举,但政事堂没有说法之前,他们也不能贸然先开口。

    因此,六部三寺在政事堂沉默的时候,他们只得跟着沉默。

    这在士子们看来,更像是一种‘默认’,越发的愤怒难当,出格的事情做的是越来越多。

    这一夜的开封城,注定难眠。

    第二天一早,苏府。

    苏家近来有些喜庆,是因为苏轼要被复起了,担任礼部尚书。

    苏轼的仕途‘坎坷’二字已经不足以形容,在‘新党’对‘旧党’大肆报复、清洗的大背景下,苏轼这蜀党领袖居然没有被发配詹州,反而更进一步,着实令人惊喜。

    不说曾经拜相的苏辙,即便是苏轼,门生故吏,亲旧好友那也是无数,当年‘乌台诗案’一口气被牵累近百人,现在苏轼要复起,高兴的人不知多少。

    这高兴还没多久,蔡京要求废除科举的奏本,就被人传了出来。

    苏轼这礼部尚书没上任,科举主考官还没影子,科举就要被废除了?

    要说外面们士子闹腾,苏家这边更不安宁。

    苏家的门生故吏,凡是有牵扯的,几乎都出现了,包括低调很久的驸马都尉王诜都来到了苏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