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明天子》


    第(2/3)页

    王英自然不会因为一个人一面之词,就轻佻的下决定的。

    那怕这个人是张忠,英国公嫡子。

    李时勉为皇帝讲课题本都在翰林院有存档。王英作为翰林学士,又是老资格。想要看到并不是太难的。

    但是教案与课堂之上,真正讲得东西还是有出入的。这些题本都是上课之前,先交给内阁的。

    最少朱祁镇在课堂上的反应,是写不进去题本之中。

    王英不看别的,仅仅看李时勉的教学进度。立即知道张忠没有给他说假话。

    这就足够了。

    有什么为谁传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传的话是不是事实。

    王英决计不能允许李时勉如此祸害陛下。

    只是他并没有想到,这一件事情背后,却是被他当成孩子的皇帝。当他知道之后,却不知道作何感想。

    王英思来想去带着这些题本就去了内阁。

    当着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张辅的面,将这一叠题本递给了他们。说道:“诸位大人,陛下而今不过十岁,如此苦读,一旦伤了圣体,恐怕不是社稷之福。”

    “李古廉这一件事情恐怕做错了。”

    杨士奇见了,也是皱眉,说道:“这一件事情,却是我做错了。”

    李时勉的题本,刚刚开始杨士奇还是看了的,不过仅仅看了几天之后,就慢慢放下来了。

    倒不是李时勉的题本不重要。

    教育皇帝,是一等一的大事。毕竟天下兴亡有时候就系于人君一身。有一个好皇帝,和一个坏皇帝,对天下百姓来说,是完全不同的命运。

    只是大明两京十三省的事务,都要汇总到这里。杨士奇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是有轻重缓急,李时勉的题本自然是轻,缓之中。

    慢慢的就只是存档,而不是细细翻阅了。

    杨士奇一发话,内阁之中也没有几个人反对。不过多少功夫,杨士奇的奏疏就到了太皇太后手中。

    杨士奇等人与其他大臣不同。

    有先帝所赐之绳愆纠缪银章,凡是盖了这个章的奏疏,可以直通大内,不经通政司。类似后世雍正的密折制度。

    只是这封奏疏到了太皇太后手中的时候,朱祁镇就在身边。

    太皇太后看了,轻轻一笑,将这封奏疏砸在朱祁镇身边,说道:“你做的好事。”

    朱祁镇见太皇太后如此,心中吓了一跳,将奏疏打开一看,立即知道什么事情都瞒不过太皇太后。

    连忙上前几步,搬了一个绣墩坐下,将太皇太后的腿放在膝盖之上,轻轻的拿捏,说道:“奶奶,不是李师不好,只是我实在觉得,孔孟之书虽然好,但是用来治国却没有头绪。格物致知,如果才能格物,它却没有说。”
    第(2/3)页